【爆】史家胡同博物馆——一个胡同的精神祠堂

  还有,朝阳门街道办事处相关专家和学者胡同曾经和当下的居民都参与到博物馆的筹建过程。

  向这些具有大爱情怀的人致敬!没有他们,就没有史家胡同博物馆的诞生!

  地域

  我们在参与这个项目展览设计过程,从史家胡同的地域范围和地域文化两个角度进行梳理和提炼。

  胡同,首先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从时间上看,不同时期史家胡同的地域范围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从更大的范围看,史家胡同的地域变革与整个北京城的规划变迁有关。因此,我们在展览对地域的概念有所强调,以史家胡同历史沿革为开篇,展示从元大都兴建时到今天史家胡同的地域变迁。

  胡同,还是地域文化的代名词。史家胡同作为北京胡同的缩影,这里催生了现代教育,见证了北京人艺的诞生,还曾经居住过诸多名人志士,形成独特的名人文化;史家胡同社区居民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区文明。故在策展过程,我们始终关注并尝试塑造居住于胡同的人,从史家名人和社区新生活两方面着眼,既展示从史家胡同走出各行业历史名人,也注重对当下普通胡同居民生活状态精神风貌的塑造。将生活在这条胡同里的人,真实鲜活的呈现给参观者。

  参与

  如果说这只是供人参观的博物馆,那就把这座博物馆看低了。这座博物馆从发起到建设,再到展陈开放运营,社区居民充分参与其,街道及相关部门负责组织和提供引导,一改以往博物馆建立由上到下研究贯彻的过程。这一处博物馆已经与当下胡同居民的生活融为了一体,这才是活着的博物馆,正如我们对其活态博物馆的定位。

  家的记忆专题的展品都是由胡同居民参与提供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半导体收音机一床一桌两椅两箱木质家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黑白电视组合家具沙发床这些物品在很大程度上深化了我们设计的内容,使得这个的博物馆非常接地气。在这里,居民们可以欣赏自己的生活,甚至自己的作品。

  博物馆的存在让居民们抓住了对胡同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这座诞生于居民的博物馆,正是在居民的参与获得源源不断的生机,又把生命力向更大范围扩散开去。

  五六十年代的胡同记忆

  七八十年代的胡同记忆

  胡同声音屋

  关注

  史家胡同博物馆自开馆以,受到了相当高的关注度。英剑桥公爵威廉王子泰副总理,匈牙利奥地利印度代表团等际重要政治人物及团体将史家胡同博物馆做为访华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站。博物馆也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讲座沙龙演出培训等活动,吸引了本地及社区居民对博物馆的持续性关注。

  较之内同类型的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得到了如此高的关注度,体现了其代表的典型文化的意义。一方面,它体现了做为凌淑华和陈西滢夫妇的旧居的文化价值,勾勒和展现了那个时代文化名人的精神风貌,这里曾经是当时西方思想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场所。此后二人远赴英,也将文化带到他乡,凌淑华女士在文学艺术上的造诣也渐被西方社会所认同,成为了西方了解方文化的纽带。另一方面,史家胡同代表的是老北京的典型文化,作为一个社区博物馆,它带给参观者的不仅是胡同过去的是历史文化记忆,还有当下胡同真实的环境以及生活在这里的居民鲜活的生活。兼具了名人故居和社区博物馆的双重身份的史家胡同博物馆,备受关注也就不足为奇了。

  活态的博物馆不只在于展览内容和形式的活态,更在于它是一座有生命有灵魂的博物馆,一座能承载历史延续文化的博物馆。

  总编徐俊锋

  编辑陈晶晔

  注

  文章版权归属北京华翰文化遗博物馆研究,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该作品。转载请先关注搜狐公众台神聊博物馆,联系后台。